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,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。在以“熟人社会”为特点的抚顺农村地区,做好矛盾排查化解工作,需要坚持和完善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。抚顺县马圈子乡马圈子村副书记马玉东就根据地区实际民情,形成了一套“三字工作法”,走出了“矛盾不出村”的马圈子实践。
老马说,处理矛盾纠纷首先要“快”。
村子里的矛盾纠纷必须及时解决,不能拖,本来是小事,一拖就容易变成大事。
马圈子村里有一“吴”姓低保户老人,多年一人独居,性子倔强、不擅言谈。几年前侄子在外做生意,前前后后向老人借了几万块钱,后来生意失败,欠老人的钱始终还不上。老人生活本就挺困难,借的钱要不回,心里很憋闷,经常酒后到侄子家吵闹。一次,老人喝过酒后,带着“板斧”找到侄子“讨说法”。村里网格员发现这一情况后,连忙找到马玉东。
老马知道后,立刻来到现场,见老人很激动,立即斩钉截铁地告诉老人:“欠债还钱,天经地义,你放心。但咱们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,你把人伤了,钱更要不来,你还得赔人家钱。”老人听了,情绪有所缓和。老马又说,“今天你先回去,要是信得着我老马,你的事村里管了,保管把钱给你要回来。”就这样,一触即发的冲突算是缓和了。回来后,老马立马联系上马乡司法所所长以及抚顺县法律援助中心,法援中心的律师在了解情况后,帮助老人提起法律诉讼程序。最终,法院判侄子按月归还欠老人的钱。到今年春节,钱已经全部还完了。之后老马又找到老人的侄子,一来说说老人在侄子做生意时真心给予的帮助,二来又说说老人无儿无女,以后叔侄俩还得互相照顾,侄子听了颇有感触,叔侄俩至此冰释前嫌。
马玉东说:“村里很多老人不懂法,生活又困难,是村里的弱势群体,也是最容易发生矛盾纠纷激化的点。我当村干部就要为他们撑腰,快速解决问题,不让他们吃亏。而且要教他们通过法律渠道保护正当利益,逐渐让他们信法、守法、用法,才能从根上解决问题。”
老马说,处理矛盾纠纷方式要“灵”。
在农村,处理矛盾纠纷必须讲究方式方法,“讲大道理是没人爱听的”,要善于抓住矛盾“堵点”和双方“软肋”。
马圈子村有一户家庭,妻子是外乡人,人很能干,每天在村里的木耳生产基地干活。丈夫也是实在人,在山上干活。儿子正在上初中,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有奔头。一次,就因家里买东西多花了10块钱,夫妻俩大吵起来。妻子情绪激动,觉得嫁过来在村里连个亲戚朋友都没有,经常受委屈。丈夫脾气硬,坚决不让步。俩人就准备到市里办理离婚手续。
老马听说了,马上赶去他们家。
“都一个村住着,谁家啥情况,哪个人啥脾气我都了解,对他家这俩人,我得找点窍门。”老马在路上就想好了办法,一进屋,没理两夫妻,先去小屋问正在哭泣的儿子。“你想让你爸你妈离婚吗?他俩要是分开,你跟谁生活啊?”儿子哭着说:“我不想让爸妈分开,我要一家人在一起。”于是,老马让儿子过去劝解。儿子还没说几句,夫妻俩的心就软了。妈妈搂着儿子说:“你放心,爸妈不离婚。”不仅如此,老马还笑着说:“你们远嫁过来的人,都可以把村部当娘家,把我当大哥,有事我给你们出头。”妻子有了撑腰的人,心里少了委屈,丈夫没了怒气,夫妻俩和好如初。
老马说,处理矛盾纠纷一定要心“正”。
农村的矛盾很有地域特点,各家各户间的田埂之争、院墙嫌隙,如果解决不好,很容易使矛盾升级,甚至造成不同姓氏家族之间的恩怨纠葛。“在农村,谁不认识谁?都有些亲戚朋友关系。”老马说:“这就要求村干部要敢说话,不怕得罪人,更要心正,一碗水端平。”
村里一户人家常年耕种的土地,按政策要求重新确权后土地归了另一家,双方因此产生矛盾。之后凡是涉及这两家的事双方总是互相拆台,甚至在村微信群中言语过激、互相诋毁。老马担心双方矛盾积怨不消除,还会产生新的纠纷,而且双方亲友较多,容易引发一些不稳定因素。于是他主动找到双方当事人,分析矛盾的焦点,细致解读政策法规。第一天场面陷入僵持,第二天老马又将当事双方拉回劝说,一起查看土地原始档案和后期确权登记证。老马公平公正,不偏不倚地讲道理,双方最终握手言和。
每年年末村里的述职大会上,马玉东都会把调解矛盾的情况跟村民说道说道,用他的话说“是非对错总得有个评判,听别人家的事,做自己的主”,这样以后村里胡搅蛮缠、拉硬耍横的少了,风气也就正了。
2021年至今,马玉东成功调解的案子已有几百起之多。在老马的带领下,村干部和很多村里有威望的老党员都开始跟着他一起干,快速灵活公正解决问题,村里大大小小的矛盾得到了和谐便捷的化解,氛围越来越融洽稳定,产业发展的势头也越来越足了。
(付杨 姚天琦)